在区成荣柴刀下,一根碗口粗的毛竹可以破出约100根竹篾。
区成荣编织的鱼笼分2层,“内鳃”和“外鳃”编织在一起,酷似鱼鳔,长达4米。
区成荣打到鱼也不卖,都送给街坊分享。
醇乡
街 坊 乡 里
生 活 百 态
7月1日西江正式开渔,九江镇各村共出动了209艘渔船,大家争先捕捞今年休渔后的第一道西江河鲜,其中有一位高手怀着“独门绝技”上阵。只见绰号“高佬荣”的区成荣驾着船,弯腰从水里提起一个4米多长的鱼笼。看着鱼笼里扑腾着的几尾大头鱼,区成荣估算了一下,“大概有十三四斤了,一尾四五斤”,他咧开嘴,笑了。这个从来不把自己当“渔民”的海寿岛土著,打鱼确有一身硬本领。
“人有人路,鱼有鱼路”
海寿岛上常住只有2000余人,在这座面积3200亩的小岛上,家家户户相邻,鸡犬相闻,岛上无人不识“高佬荣”。
“哦,就那个经常捉到大鱼的"高佬荣"啊,我们都知道他的威水史啦。”岛民笑着说。“高佬荣”最出名的故事,是数年前西江发大水时,他独身一人收渔获,结果渔获太多、太重,渔船一下子反侧沉没。事后“高佬荣”淡定游到河岸上,等到大水退去,才将小船从河底捞起来。
“高佬荣”与“大鱼”,是贴在区成荣身上的2个标签。前者是因为他身材在岛民中相比较高,后者则是因为他专捕大鱼。为什么能屡捕大鱼?区成荣坦然说:“人有人路,鱼有鱼路。知道了大鱼在水里怎么游,你就把鱼笼预置在那里,大鱼就会乖乖游进去了。”
区成荣自称可以通过西江水面的波纹,判断出“鱼路”。风静时,可以看到西江水面有部分水域起了一片细密的鱼鳞纹,有些则是如镜般平整。区成荣解释,有波纹的水面意味着那里是西江“快水”所在,平整的水面则是“慢水”之处,分别对应河床的凹陷以及平整的地方。
“你发现了吗,大鱼在水里游泳的时候从来都不是直来直往的,而是会沿着高低落差之处的坡游走。这里就是快水和慢水的交界,鱼能在这里获得一个舒适的速度游走。”区成荣说,这就是“鱼路”。
通过观察水面的状况,判断河床的情况,将特制的鱼笼抛下,然后就可以返回岸上继续农作。这也是区成荣一直不认为自己是渔民的原因之一。比起那些早出晚归撒网捕鱼为生的渔民,区成荣更像是把捕鱼当做是一项乐趣。
一根毛竹破百份 特制鱼鳔笼
除了会看鱼路,区成荣的另一“绝技”则是特制鱼笼,外形酷似鱼鳔,因此又称“鱼鳔笼”。在这个江心岛上,捕鱼是原住民的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,其中又以世代以船为生的疍家最为著名。小时候的区成荣,就跟着岛上的渔民玩耍,顺带把编制鱼笼的技巧都学会了。
区成荣所制作的鱼鳔笼,采用毛竹破成的竹篾编制而成。从外购买回来的长达9米的毛竹,一端用柴刀横着破开一个口,将铁钎顶进去将柱子撑开成“Y”字形。同样的手法,再竖着破开竹子,顶进一根铁钎。两根铁钎成十字形撑住的竹子,用柴刀敲打不断往前推,将完整的一根竹子一分为四。一开四,四开八,八开十六。在区成荣柴刀下,一根碗口粗的毛竹可以破出约100根竹篾,根根都只有电线般粗细,一切全靠手工,“这没什么,你要是做几十年你也能学会。”看似平淡的一句话,区成荣手上满是老茧,都是被竹子磨出来的。
破好的竹篾经过处理,就可以编织鱼笼了。渔民常用的鱼笼,长度多为30-40厘米。区成荣所制作的鱼笼,是专捕大鱼的“利器”,长达4米,笼口直径2米。从西江水里捞起鱼笼时,颇为壮观。区成荣编织的鱼笼分2层,2米长的竹篾自顶端出发呈放射状排列,在末端收口,留出一个约50厘米的开口,这是“内鳃”;在末端,用竹篾继续编织,再收一次口,留出一个约2米的开口,这是“外鳃”。“内鳃”和“外鳃”编织在一起,鱼笼整体呈现一个弧度,酷似鱼鳔。普通渔民从水面上撒网捕鱼,只能捕捞到浅水处的鱼;而区成荣看准鱼路,将鱼鳔笼沉入西江底,则经常会收获大鱼。据区成荣透露,曾试过捕到一笼180斤的渔获。区成荣自信地说:“用鱼鳃来形容这鱼笼最合适了,经过2层"鳃"进来我的鱼笼,什么鱼都跑不掉。”
想为鱼鳔笼申请非遗
区成荣有2个儿子,无奈没有人愿意继承这一门手艺。区成荣最近谋划着想申请“非遗”,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。“我今年都64岁了,这门手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,不应该就这样断绝。”
熟知鱼路,又有鱼鳔笼,区成荣经常能收获到大鱼。大鱼也不卖,都送给了附近的街坊。“我又不靠这个谋生,只要大家吃得开心就好。”这个从来不把自己当渔民的九江人,乐意享受着渔民之乐。